中ロ、「万里の茶路」を世界文化遺産に申請
中国とロシアの共催による「中ロ『万里の茶路』(中国語原文:「
|
百科幫你漲姿勢
百科檔案
二連浩特市市長包崇明說,本屆峰會共有來自中蒙俄萬里茶道沿線31個城市的代表參加了市長圓桌會議,就城市發展、城市間相互合作、發展共贏等方面簽署了《萬里茶道沿線城市旅遊合作協議》;同時,三國達成“萬里茶道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共識,共同倡議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並簽署《萬里茶道共同申遺倡儀書》。
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常克仁表示,“萬里茶道”是中蒙俄三國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三國要繼續加深合作,深入挖掘萬里茶道所蘊藏的經貿、文化、旅遊等豐富內涵,傳承茶道文明。
“萬里茶道”是一條始於十八世紀末,繁榮兩個半世紀的國際古通道。這條古商道從中國福建武夷山起,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內蒙古向北延伸,穿越蒙古戈壁草原,抵達蒙俄邊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圖,然後由東向西延伸,橫跨西伯利亞,繼而通往歐洲和中亞各國,全長1.3萬公里。“萬里茶道”與城市發展中蒙俄市長峰會是茶葉之路沿線地區交流合作平台。
“萬里茶道”是一條始於十八世紀末,繁榮兩個半世紀的國際古通道。這條古商道從中國福建武夷山起,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內蒙古向北延伸,穿越蒙古戈壁草原,抵達蒙俄邊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圖,然後由東向西延伸,橫跨西伯利亞,繼而通往歐洲和中亞各國,全長1.3萬公里。
“萬里茶道”是中蒙俄三國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二連浩特作為中國北方重要的陸路口岸,在“茶葉之路”中國境內段處於樞紐地位。該市建立了國內首個反映“茶葉之路”和“驛站文化”的主題博物館。
《山西曆史地圖集》“清代晉商商路”記述:“在南方,(晉商)又開闢了由福建崇安過分水關,入江西鉛山縣,順信江下鄱陽湖,穿湖而出九江口入長江,溯江抵武昌,轉漢水至襄樊,貫河南入澤州,經潞安抵平遙,祁縣,太谷,忻州,大同,天鎮到張家口,貫穿蒙古草原到庫倫至恰克圖,這是一條重要的茶葉商路。”
雍正五年(1727年10月21日,農曆九月初七),中俄簽訂了《恰克圖條約》。中俄茶葉貿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條繁盛了近兩個世紀、全長5150公里的“茶葉之路”就此誕生。
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確定了兩國間的茶葉貿易。從那個時候,一條始於湖南經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北京、張家口、內蒙古呼和浩特、二連浩特、外蒙古烏蘭巴托至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恰克圖市,終點抵達莫斯科及聖彼得堡的一條商路,茶葉之路便赫然屹立在中國版圖上。
赤壁市趙李橋鎮羊樓洞街道(村),據史料記載是萬里茶葉之路源頭之一,起源於唐朝,盛於清朝,萬里茶道鼎盛時期羊樓洞集鎮上常住人口達4萬,茶莊200多家,每年輸出磚茶几十萬擔。羊樓洞的“川”字牌老青磚茶名揚海內外,而“羊樓洞”三字在蒙古和俄羅斯人眼中,即茶葉聖地。[1]
從16世紀到20世紀初期的300多年曆史中,茶葉之路一直起著亞歐大陸之間的聯通作用,亞歐兩大洲的人民正是通過一件件商品的交換,使雙方的文明一次次得到了溝通與交流。[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