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量詞。沏茶一次開水為一開。《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因在茶桌上著,吃了一開茶。”《海上花列傳》第二回:“遂去華眾樓上,泡了一碗茶,一直吃到七八開,將近十二點鐘時分,始回棧房。”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創意鳳茶酥

鳳茶酥爭霸 烏龍茶入餡 布列德奪金

主辦單位邀請德、義、法籍廚師也來製作創意鳳梨酥,連火腿和香腸都入餡。 (記者翁聿煌攝)


〔記 者翁聿煌/台北報導〕「二○一二台北鳳梨酥文化節暨台灣糕餅名店展」昨天開幕,邀請來自德、義、法國的烘焙主廚,與台灣糕餅師一起較量鳳梨酥的異國創意與 風味,下午並揭曉二○一二台北鳳梨酥大賽的桂冠,傳統組金牌海因絲咖啡館、創意「鳳茶酥」由以高山烏龍茶入餡的布列德麵包坊獲金牌獎。
「二○一二台北鳳梨酥文化節暨台灣糕餅名店展」競賽項目包括「鳳梨酥大賽」、「鳳梨酥達人賽」及「台北月餅大賽」。
鳳梨酥大賽要求製作鳳梨含量佔廿%以上的傳統鳳梨酥;創意鳳梨酥則以土鳳梨及台灣茶為指定食材,全國八十二家烘焙業者參賽,製作獨一無二的「鳳茶酥」,店家採用的茶葉,包括頂級紅玉紅茶─台茶十八號、客家最富盛名的擂茶、高山烏龍茶、花蓮蜜香紅茶及薄荷茶。
鳳梨酥傳統組金牌獎最後由海因絲咖啡館獲得、銀牌獎是鳳梨灣烘焙坊、銅牌獎是布列德麵包坊;「鳳茶酥」金牌獎則由布列德麵包坊獲得、銀牌獎是法蘭司蛋糕、銅牌獎是君城本家;銷售達人金牌獎由愛摩斯烘焙坊的呂曉如奪得、銀牌獎是振頤軒的莊長霖、銅牌獎是毅盛烘焙的鄧淑芬。
主辦單位為凸顯台北鳳梨酥的多元風貌,開幕式更邀請歐嬤烏蘇拉德式烘焙屋主廚Peter、佐佧比薩義大利主廚Mr.Zoca及德麥食品法籍師傅游哲賦,與市長郝龍斌、台北市糕餅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國榮等人聯手獻藝,各自加入城市特色食材,製作最具家鄉風味的鳳梨酥。
德國廚師採用秘製燻肉、義大利廚師則加入羅勒葉、法籍師傅選用法國乳酪、郝龍斌則將文山包種茶入餡,展現國際風華、兼容並蓄的台北鳳梨酥特色。

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High tea 印度產茶區成為精品度假地

 產茶區成為精品度假地High tea作者:英國《金融時報》撰稿人詹姆斯•克拉布特里

After four hours of driving across flat, dusty plains and up hair-raising mountain roads, south India's tea country looks like something from another world. It almost does the landscape an injustice to say that it is green, given the many shades of lush, verdant terrain.
我們驅車四小時,一路駛過平坦與遍布灰塵的平原地區以及令人毛骨悚然的山路後,印度南部的產茶區就像一副世外桃源。一壟壟青蔥翠綠的茶樹林映入眼簾,說它只是綠油油,實在有點太過牽強。
Thousands of lines of carefully sculpted tea bushes roll across the hillsides in front of us, like a giant, unfolding, emerald mosaic. Low cottages dot the valley, and from time to time I catch sight of distant groups of gaily coloured tea pickers, high on the slopes above. Gazing out, and stuck for comparisons, I am reduced to Hollywood: the island from Jurassic Park; the forest in Avatar.
映入眼簾的是山坡上成千上萬壟精心修剪的茶樹林,猶如一副漸次展開的巨幅翠綠色馬賽克圖。低矮的村落點綴山谷,遠處高高的斜坡上、一群群穿著艷麗的採茶人不時躍入視野。凝望車窗外的世界,不由得讓人浮想聯翩好萊塢的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裡的島嶼以及《阿凡達》(Avatar)中的森林。
My partner and I are on our way to stay in two converted bungalows, first in Tamil Nadu then in the neighbouring state of Kerala. Buil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past century, bungalows such as these were once the jewels of Britain's imperial tea plantations , where colonial estate managers and their families lived a life that was at once luxurious and isolated.
我與同伴正馬不停蹄地趕往兩座翻修一新的平房,並打算入住於此。第一座位於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另一座則位於相鄰的喀拉拉邦(Kerala)。這兩座建於上世紀前半葉的平房曾是大英帝國茶葉種植區的瑰寶,殖民時期的茶園主及其家人曾在此過著奢華而又與世隔絕的生活。

Today, the economy of these plateaus is changing, with fewer managers needed to run the area's many tea factories. As a result, the bungalows are being renovated to provide luxury of a more modern sort: high-end holiday cottages. The second in which we are to stay, in particular, has been recently refurbished at a cost of $2.2m, and we are to be its first guests.
如今,這些高原地區的經濟正悄然發生著變化,茶園主無需再打理該地區眾多的茶廠。因此,平房被改建成了更具現代氣息的奢侈型高端度假房。尤其是我們預定入住的第二座平房,它不久前花費了220萬美元進行整修,我倆有幸成為第一批入住嘉賓。

A driver is all but essential for such a trip – tea country has no railways and only a few rickety local buses (car hire is possible for foreigners, but not straightforward or popular). Ours picks us up at the airport to begin the drive from Coimbatore, Tamil Nadu's second-largest city.

這樣的旅程,專職司機是必不可少的——產茶區不通鐵路,只有幾輛車況不好的鄉村巴士(外國遊客可以租小車,但不容易租到,也不常用)。我們請的司機到泰米爾納德邦第二大城市科因巴托爾(Coimbatore)機場接上我倆後,就開始了長途跋涉。


He explains that the journey will culminate in a road with 40 hairpin bends, as we climb towards the town of Valparai, more than 1,000 metres above sea level in the heart of the Annamalai mountains. Sure enough, as the climb begins, roadside signs announce each in turn. As we go up we also get a first glimpse of the wildlife for which the area is renowned. Dozens of monkeys patrol the kerbside, while at one point a rare mountain goat, a nilgiri tahr, wanders out in front of us .
他向我們解釋說:趕到位於安納馬萊群山(Annamalai)中心地帶、海拔1000米高的瓦爾巴賴鎮(Valparai),整段路要經歷40個險彎。毫無疑問,爬坡後,路邊的標示牌依次警示著下一個險彎,我們也有幸看到該地區名聞遐邇的野生動物。我們看到許多猴子正在馬路邊“巡邏”,而在另一處,一隻稀有的山羊——尼爾吉里塔爾羊(Nilgiri Tahr)正漫步於我們前方。

The first bungalow sits in the middle of the Stanmore estate, a working tea plantation about 12 miles outside Valparai. As we pull in, we see a green tin roof, a neat garden, and sweeping views of the valley below. Inside the furnishings seem to have changed little since the place was built by a British planter's family in the 1930s, down to the charming, if spartan, period furniture. This feeling of stepping back in time is only reinforced by the friendly, if occasionally slightly overly attentive, house staff. There is a chef too, whose expansive meals are easily large enough for a party of eight, rather than just the two of us. But we don't complain as we are greeted on the verandah with a plate of local snacks and pots of “factory fresh” tea. We take it Indian style: milky, with plenty of sugar.
第一座平房位於瓦爾巴賴鎮外12英里斯坦默爾茶場(Stanmore estate)的中心位置。停靠好車後,綠色馬口鐵房頂、整潔的花園以及腳下山谷中的勝景盡收眼底。進到屋內,看到自上世紀30年代英國茶場主家族修建以來,屋內的擺設(包括精緻簡樸的仿古式家具)似乎還是原模原樣。看到彬彬有禮、神情異常專注的服務人員後,這種回歸到過去的感覺愈發強烈。此處還備有廚師,他準備的豐盛晚餐8個人享用都綽綽有餘,更甭提就我們兩位客人了。但看到陽台上盤子裡堆滿的當地小吃以及幾罐新炒製好的茶,我們還抱怨什麼?喝茶的方式入鄉隨俗——加很多醣的奶茶。
Intrigued to learn a little more about the area's history, I arrange later in the evening to have tea – what else? – with a local plantation manager, who has lived and worked in the area since childhood. As we talk, he hands me a dog-eared photocopy of a history book which explains how this once heavily forested region was first opened up in 1875, in advance of a proposed hunting trip for the Prince of Wales, the future Edward VII.
我倆很想再多了解一些當地的歷史,於是晚上請到了當地一位茶場主喝茶(還有什麼比這更合適呢?)。對方從孩提時代起就在此生活工作,閒聊期間,他遞給我一本已經翻得皺巴爛的影印本歷史書,其中介紹了這片曾經森林密布的地區如何在1875年被開發成茶場,此事就發生在當時威爾士親王(Prince of Wales)、後來的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原定的狩獵之旅之前。
The trip was to be no small affair. More than 100 servants, about 150 “attendants on horse” and even a dozen “European postillions” were lined up. And while the hunt was ultimately cancelled, a base camp established in anticipation of the royal arrival became the region's first settlement, and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planting of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hardy tea bushes.這次狩獵可謂興師動眾:100多位奴僕、約150名騎馬侍衛、甚至還有10多位“歐洲左馬御者”緊隨左右。雖說這次狩獵最終被取消,但靜候王儲駕臨而修建的營地則成了該地區第一個定居點,從此開始了漫山遍野種植茶樹的歷史。
We rise early the next morning, preparing to set out for a hike around the local area. Just before we leave, a siren screams out across the valley, a signal to the local tea workers that work is to begin. Our exploration begins in more relaxed fashion, with a packed breakfast at another of the bungalows on the estate, next to the start of the trail we are taking.
我們第二天一大早就起床,準備徒步繞行當地一圈。正欲動身之際,就听到響徹山谷的警報聲,這是給當地茶農開始一天勞作的信號。我們則在緊挨徒步行走起點小路邊的茶園平房裡,享用盒裝早餐,以異常輕鬆悠閒的方式開始了當天的探險旅程。
Our real aim for the day is to spot one of the herds of wild elephants that roam nearby, our hopes raised by frequent road signs reading: “Elephants have right of way.” As if to whet our appetite, our guide entertains us with stories about buildings on nearby plantations that have recently been damaged by more than a dozen of the giant visitors.
我們當天的真實目的是找尋附近閒逛的成群野象,時不時看到路旁“野象通行優先”的標示牌後,心裡升騰起了希望。導遊給我們講述了附近茶場房子不久前被十多隻野象搗毀的事情后,似乎又一下子勾起了我們的興致。
But while India's largest animal proves elusive, we do suddenly find ourselves surrounded by another local favourite: a troupe of lion-tailed macaques, endangered monkeys found only in this part of southern India. Some clatter around on the tin roof above, while one intrepid male makes a decent fist of commandeering our car.
這種印度體型最大動物的行踪飄忽不定,找尋它們實屬不易,但我們突然之間卻發現被當地另一種“尤物”所包圍——一群獅尾猴,它屬於瀕危猴種,目前只發現於印度南部的這片區域。有些獅尾猴在馬口鐵屋頂上大聲喧嘩,而另一隻勇敢的公猴則是作了一個優雅的握拳動作,意欲“霸占”我們的車。
Elsewhere, we spot a handful of malabar giant squirrels in the trees above, an unusual and charming furry animal, about the size of a small dog. Later in the day we cross paths with a herd of gaur, a hefty species of wild bison with impressive curly horns that come together over its head in the shape of a heart. When not animal-watching, we walk contentedly through the sunny tea fields, occasionally chancing across groups of pickers, and return pleasantly tired, ready for another large meal.
在另一個地方,我們在頭頂上方的樹叢中發現了好幾隻馬拉巴爾(Malabar)巨型松鼠,這種稀有、好看的毛茸茸動物大小與小狗差不多。下午時分,穿過小路時看到一群野牛,它們體格強壯,兩隻彎曲的牛角十分醒目,在頭頂處“匯合”後的形狀酷似心臟圖案。不觀看野生動物時,我們就愜意地徜徉於陽光充足的茶場,時不時還能穿過採茶的人群,疲憊卻又心滿意足地回到住地,準備大快朵頤一番。
On the third day we're up early again to bundle our belongings into the car for the trip's second long drive, across the border into Kerala. The trip takes us back down to the plains, passing palm-tree forests and banana groves, before climbing back up to the hill station of Munnar and our destination, the Talayar Valley bungalow.
第三天,我們又起得很早,把自己的行囊塞入車裡,準備越過邊界進入喀拉拉邦,準備驅車開始第二段長途跋涉。途中又回到了平原地帶,穿過成片的棕櫚林與香蕉林,然後再次爬坡,到達山中避暑地蒙納鎮(Munnar),並最終抵達我們的目的地——位於塔拉亞爾谷地( Talayar Valley)的平房。

The scenery is subtly different here, craggier and more mountainous, but the second bungalow looks much like the first, on the outside at least, right down to the green roof and rose garden. Inside, however, the contrast is dramatic, with its period feel tastefully but comprehensively updated, creating a look that is more high-end boutique hotel than colonial family residence. Our guide explains that the just-completed renovation took more than two years. Under the direction of conservation architect Abha Narain Lambah, the rooms have been given contemporary touches while still paying homage to the traditional turn of the century planter's bungalow. Its owner, the Woodbriar Group, currently has eight more bungalows in the process of restoration.
此處風景顯得與眾不同——更加層巒疊嶂與崎嶇,但至少從外觀上,第二座平房(下至綠色屋頂與玫瑰花園)與第一座平房大同小異。但進至屋內,風格迥異——古色古香,但總體又很現代,所營造出的氛圍與其說是殖民時期的家居,倒不如說更像精品高端酒店。導遊解釋說剛剛竣工的翻修耗時兩年多時間。在保育建築師艾卜哈•納瑞恩•蘭巴(Abha Narain Lambah)的指導下,房間賦予了當代氣息,同時又保留了20世紀初茶園主所住平房的傳統建築風格。其擁有者——伍德布里爾集團(Woodbriar Group)目前正對自己名下的八座平房進行修復。
On our final day I make a trip to Munnar town, which, apart from a small tea museum, has little to detain visitors for long. There is more fun to be had at the High Range club, an old tea planters' club, where we have lunch. The bar is decorated with trophies from imperial sporting endeavours. One wall is even given over to the hats and pith helmets of those who worked in the area, alongside the heads of many of the animals they shot.
旅程最後一天,我們造訪了蒙納鎮,除了一座小型茶博物館外,小鎮實在沒啥能讓遊客再躑躅長留的景點。以前的茶場主俱樂部——High Range俱樂部倒是讓人流連忘返,我們在此吃午飯。酒吧里陳列著大英帝國時期各種體育比賽所奪得的獎杯。其中一面牆甚至還展示了當時勞作者用過的帽子與太陽帽,旁邊則掛著獵獲的各種動物頭骨。
But while the town provides a brief diversion, we quickly want to be back in the lush, rolling countryside outside it. Only then does the true charm of the area – that feeling of being somewhere stuck in another age – gradually return.
雖說小鎮遊給了我們片刻的消遣,但我們仍心系屋外一壟壟青綠茶葉的原野。只有回到戶外,本地真正的魅力——時空倒錯的感覺——才會逐漸顯現出來。
It is a feeling oddly confirmed by the tea plants themselves, which turn out to have remarkable longevity – a sign in one field informs us that it had been planted in 1929. It's a thought that stays with me as we sit out in the garden on our final night, enjoying the cool weather and watching the sun dip down over the tea-covered hills. As the green of the valley turns a misty blue in the distance, it seems for a moment as if we are looking out over history itself.
奇怪的是,印證這種時空倒錯感的是茶樹本身,它們的種植歷史十分悠久——其中一塊茶地裡的標示牌上說它始種於1929年。在整個旅程的最後一晚,我們靜坐於花園,一邊享受著涼爽的氣候,一邊看著夕陽漸漸落至遍布茶樹的群山後,這種感覺仍久久揮之不去。山谷的翠綠漸漸變成遠處的藍色薄霧時,此時此刻我們彷彿就像在俯瞰歷史本身。
James Crabtree is the FT’s Mumbai correspondent
詹姆斯•克拉布特里是《金融​​時報》駐孟買(Mumbai)記者
.................................................. .....................

Munnar Hill station
Munnar is located in Kerala
Munnar
Coordinates: 10°05′21″N 77°03′35″ECoordinates: 10°05′21″N 77°03′35″E
Country India
State Kerala
District  • Idukki

.................................................. .....................
Tamil Nadu
—  State  —

Tamil Nadu Emblem
Motto: Truth alone Triumphs
Anthem: Invocation to Goddess Tamil
Location of Tamil Nadu in India
Map of Tamil Nadu
Coordinates: 13.09°N 80.27°E

Details詳情
James Crabtree was a guest of Transindus (www.transindus.co.uk), which offers a six-night trip, including four nights at the tea estates mentioned, from £580 per person, or £1,175 including flights from London
詹姆斯•克拉布特里是Transindus(網址:www.transindus.co.uk)嘉賓,Transindus提供入住六晚的旅程,其中包括入住上述提到的茶場四個晚上,每位遊客的費用為580英鎊,或是1175英鎊(它包括來回倫敦的機票)。

譯者/常和

「宇治茶の郷」800年的文化史/茶香 (News Letter)


世界遺産条約採択40周年記念事業 日本茶のふるさと 宇治茶を世界遺産に 宇治茶・京都やましろ観光フェアの開催について

平成24年8月7日
京都府山城広域振興局農林商工部
企画調整室
農業・宇治茶振興担当
TEL:0774-21-3211
商工労働観光室
商工労働観光担当
TEL:0774-21-2103 


  「宇治茶の郷」800年的文化史/茶香 (News Letter)

「宇治の郷」メールマガジンを創刊!! - 山城広域振興局
山城広域振興局では、地域振興計画において「宇治の郷づくり」
の推進を掲げ、宇治 の郷からの情報発信を始め、様々な取組を ... その取組の一環として、業関係団体 や山城管内市町村等で構成される宇治の郷づくり協議会(会長:杉本貞雄 公益社団 ...




「宇治茶の郷」メールマガジンを創刊!!

山城広域振興局では、地域振興計画において「宇治茶の郷づくり」の推進を掲げ、宇治茶の郷からの情報発信を始め、様々な取組を行っているところです。
  その取組の一環として、茶業関係団体や山城管内市町村等で構成される宇治茶の郷づくり協議会(会長:杉本貞雄 公益社団法人京都府茶業会議所会頭)では、 お茶の入門者をはじめとする幅広い層の人に宇治茶の魅力を知っていただくため、この度、メールマガジンを創刊しました。皆さんもぜひ登録してください。

1 名称
「宇治茶の郷」メールマガジン

2 内容
トピックス
イベント情報
日本茶・宇治茶の世界文化遺産登録に向けて
お茶に関するコラム 等

3 発行
原則毎月1日(初回は7月3日)

4 登録方法
宇治茶の郷づくり協議会ホームページ(公益社団法人京都府茶業会議所ホームページ 内)(http://www.ujicha.or.jp/sato/index.html)に登録サイトを設置
登録サイト: http://www.ujicha.or.jp/sato/member/
協議会会員等ホームページからもリンクを貼り、登録へ対応



 メールマガジン和製英語:mail magazine)は、発信者が定期的にメールで情報を流し、読みたい人が購読するようなメールの配信の一形態。MMメルマガと略されることも多い。
 英語でいう「Email Newsletter」「News Letter」「ezine」などは、特定の法人・個人が自社・自分の購読者へ配信するものだけを指す。 つまり文字通りLetter(読者への手紙)なので、三行広告など、他社・他人の広告宣伝媒体的な機能は含まない。




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Green tea float/ Cola

Green tea floatGreen tea float
2010 Green tea floa=tパレードなどの)山車(だし), 台車;(家畜・重量物運搬用の)台の低い荷車;配達用電気自動車.

 静岡コーラ!Japanese Green Tea Cola ! - YouTube
http://www.hikakintv.com/ ← ブログ更新中! http://twitter.com/HikakinBeatbox ← ツイッター http://www.facebook.com ...
www.youtube.com/watch?v=odO7WgL7xjU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毒普洱菊花茶




勇敢的台灣人喝的~乾菊花!!(普洱菊花茶    請各位大大仔細瞧瞧下(嚇)面的文章,去港式飲茶千萬別再喝菊花普洱茶了,毒不死人,不要錢!普洱茶的種植(施放農藥可能過量)及製做過程,沒人可以了解它的品管,而且它是熟透的熟茶類,經長年放置,早已經長滿了黴(霉)菌,不經過100度熱開水煮沸,那些黴菌是殺不死的,所以普洱茶喝法是要用煮熟來喝的,不是用泡來喝!  
其實,不只乾菊花,所有的花茶,都必須用殺菌劑保鮮。全世界的花茶,德國殺菌劑管制最嚴格,其他的國家的產品,都要很小心。
乾菊花好毒--您知道嗎?
 
殺菌劑超標27倍乾菊花好毒。
上茶樓要"菊花普洱"  前先考慮一下這篇文章。
喝菊花茶,小心喝下有毒的殺菌劑。
衛生署公佈最新的農產品檢測結果,比例達到1成2,其中乾菊花最毒,還驗出殺菌劑貝芬替超標27倍。
追查源頭,發現是來自嘉義市的菊花田,醫師痛批業者沒有良心,這可怕的貝芬替會造成孕婦生出畸形兒,甚至有可能致癌。
一大片黃澄澄的菊花田,就是大家最愛喝的菊花茶來源,在採收之後風乾,製成乾菊花,只要沖個熱水,立刻就變成淡黃色的菊花茶,不過這些乾菊花,今年又驗出有非常高的毒,來自嘉義市? 漫羺O國藥貿易公司,聽到自己賣的菊花有毒完全不知情。
另一間位於高雄市的駿德貿易,所販賣的黃菊花,同樣也被驗出毒性,在消息傳出之後,大門深鎖不見人影,嘉義的乾菊花殺菌劑超標27倍,高雄的黃菊花也超標21倍,醫師痛批業者沒有良心,這些毒菊花含有毒性的殺菌劑,叫做貝芬替。
不只會殘留在體內,還會造成男性的睪丸病變,甚至會致癌。
這麼毒的乾菊花,每一年都被檢驗出來,民眾如果真的要喝,自保的方法,就是把買來的乾菊花用熱水多泡幾次,尤其第一泡和第二泡茶最好不要喝。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蘇錦坤2012年找東方美女/ 莊永明〈大稻埕茶香歲月〉



2012年找茶

Ken Yifertw (台語與佛典) - 19 小時以前
[image: k55] 東方美人茶是後來的「雅稱」,原本的茶名叫「膨風茶」、「白毛猴」,是「番庄茶」的一種,稱為「膨風茶」的原因是「茶不可能賣這麼貴」是「吹牛(膨風)」吧?現在倒也越名符其實地「膨風」。 我們家約略是從1990年開始喝「膨風茶」,剛開始是跟「黎義光」、「石井茶行」買茶,那時候黃森昌的「東方美人茶 」的銷售店面還沒開始蓋,記憶中是台三線正在鋪柏油路的時候。 在2000年左右,一斤一花的茶約1000元,頭等茶一斤在10,000元左右,去年2011年一斤一花的茶約2400元 ,三花的約6000元,特等茶約160,000一斤。(一斤是600公克,通常一斤裝成四罐茶葉) 今年價格又翻漲了,其實是茶的價格每年都調昇,茶的品質則逐年下滑。價格每家不同,每斤的價格大致是這個範圍: 一花 2600-2800 二花 3600-4800 三花 6000-8000 三等 12,000 二等 20,000, 頭等 40,000, 特等 250,000 我家開始考慮改喝其他茶種,「膨風茶」已經膨風到尋常百姓喝不起的程度了。 雖然茶農總是鼓吹茶客不用買比賽茶,茶農自己評判的三等茶用三花或二花的價格出售,既經濟又實惠,患不著為了比賽的那張標籤去付額外的錢。 依照最近十多年的經驗,這樣的買茶方式表面是佔便宜,實際上,絕大多數都是付了較高的價格買了較劣等的茶... 更多 »





 http://www.rti.org.tw/taiwan/TaiwanHistory.aspx?id=353&Month=7

莊永明書坊

===莊永明的文史小攤=== 有閒來坐,無閒免掛意
 http://jaungyoungming-club.blogspot.tw/
《台北老街》於1991年出版,收錄了在《大同》雜誌「台澎風物誌」專欄的台北篇章,以「台北人寫台北事」的人文情懷,鏤刻台北老時光。

這本「老」書已出版二十年了,部分內容當然需要更新,今年國家圖書館票選代表台北市的書籍,雖榮幸入列,希望未來若再版時,能有修補增訂之機會。
撰寫「台北老街」系列的第一篇是刊在《大同》雜誌1986年2月號的〈大稻埕茶香歲月〉。
自序
一起走向台北老街(寫於1991年4月3日)

我是土生土長的台北市人,換一句較文雅的說詞是:「台北市是我生於斯、長於斯之地。」

「台北人寫台北事。」是我撰述這本書的動機。

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台灣茶器 (吳德亮)茶船

放在茶碗下,承托住茶碗的碟子。其形狀狹長如,故稱為「茶」。土風錄˙卷五˙茶:「富貴家茶杯用托子曰。」

台灣茶器(正體版)

台灣茶器

從茶壺、茶海、蓋杯、茶碗、壺承、茶船、茶倉、茶餾,
到茶杯、杯托、茶則、茶匙、茶荷、茶寵,以及炫燦奪目的現代天目等。
包括陶瓷、金屬、石雕、玻璃等茶器以及各種成形方式,
吳德亮《台灣茶器》一次為你完整收入、評析、解說,
是你深入瞭解台灣當代茶器、品茗、收藏、鑑賞
以及泡好茶的最經典鉅作。
台灣茶器起步雖晚,卻因為許多藝術家的競相投入,茶藝與現代陶藝兩種文化相互激盪交融,而能在21世紀的今天,無論在材質突破、造型創意、實用功能、釉色表現與產業行銷等,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現。
1980年代以後的台灣,受到茶藝文化蓬勃發展的激勵影響,加上茶人與文化人不斷腦力激盪與創意研發,茶器除了用途種類早已無限擴充至數十種以上,素材 的選擇更大膽顛覆傳統,從陶、瓷、玻璃、銀器、竹器、木器、玉器、水晶,至錫、銅、生鐵、不繡鋼等重金屬等,不斷交互運用及實驗;彼此競豔的造型或色彩、 功能等表現更是各具巧思、超乎想像。不僅呈現唐宋以來的最顛峰,並在兩岸與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地發光發熱,將台灣豐富的茶文化帶向全世界。
要全盤深入台灣的茶器談何容易?喝茶二十年來,我除了不斷嘗試比較各種茶器的優劣特色,還要從博物館尋找先賢創作的蛛絲馬跡,拜訪前輩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
近十多年來更陸續深入採訪台灣各地的茶器創作人,從台灣頭北海岸石門的章格銘,到台灣尾屏東的詹文政、六龜土石流重災區的李懷錦,還有東台灣的黃櫳賢等,總共拜訪了七、八十位藝術家與相關業者,希望盡可能為壺藝家們300多件作品的特色畫龍點睛。──德亮


作者簡介
吳德亮
詩人藝術家吳德亮,兼具作家、畫家、攝影家、茶藝家等多重身分,至今已出版著作共30餘本。台灣花蓮客家人,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系畢業。曾獲全國優秀青年 詩人獎、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茶協會2011傑出茶藝文化獎,文學作品經常選入多種海內外重要文學選集、年度詩選、高中國文輔導教材等。
曾在台灣國立藝術館、國定古蹟林本源園邸、中國福建省美術館等地舉行油畫、水彩與攝影個展多次,策辦「1983台北藝術上街展」、「1998跨世紀多元 藝術互動展」、「2011兩岸客家圍屋特展」等大型展演,其繪畫廣為中外人士所收藏。近年致力茶文化推展與研究,不惜千里跋涉翻山越嶺找茶、寫茶、畫茶及 演講,國內各大電子媒體普遍譽為「茶葉達人」。
曾任《新台灣新聞周刊》總編輯、《自由時報》綜藝版主編、超視〈大腳丫遊記〉節目總策 劃、客家電台藝文節目主持人、國立東華大學教授平面攝影、原住民電視人才培訓班教授報導攝影與節目企劃,交通部觀光局攝影大賽評審委員、行政院輔導會攝影 大賽評審委員、BENQ真善美獎評審委員;《新新聞》、《新觀念》、《飲食雜誌》以及中國大陸《Look Taiwan》、《海峽茶道》等各大報刊專欄作家、台灣省茶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顧問、2006台北茶文化博覽會顧問、宜蘭縣政府顧問、台北縣政府客家文化 諮詢委員會顧問、日本台灣茶協會顧問、台灣茶葉學會顧問等,現為專業藝術家、「全方位藝術家聯盟」召集人。
德亮部落格(台灣/繁體):blog.yam.com/teliang
德亮博客(大陸/簡體):blog.sina.com.cn/teliang
已出版著作:
茶藝文學:風起雲湧普洱茶(遠足/2003)
台北找茶(民生報/2004)
珍珠奶茶完全攻略(民生報/2004)
台灣找茶(民生報/2005)
普洱找茶(民生報/2006)
普洱藏茶(聯經/2008)
客鄉找茶(台北縣客家事務局/2009)
兩岸烏龍名茶(知音/2009)
台灣的茶園與茶館(聯經/2011)
台灣茶器(聯經/2012)
電影原著:國四英雄傳(益群/1985/代表參加芝加哥影展)
報導文學:小錢征服大中國(新新聞/2003)
致富在中國(鷹漢文化/2004)
客家圍屋──兩岸的土樓意象(新北市客家事務局/2011)
旅遊文學:靜岡伊豆(新新聞/1999)
日本之醉(本土文化/2000)
浪漫南國(華文網/2001)
北台灣知性之旅(華文網/2001)
深入雲南古國(華文網/2001)
深入蘇州(華成/2002)
詩  集:劍的握手(德馨室/1977)
畫室(德馨室/1978)
月亮與劍(益群/1983)
水色抒情(林白/1990)
德亮詩選──詩書茶畫(華玲/2009)
散 文 集:永遠的伯勞鳥(河童/1998)
繪畫筆記:台灣畫真情(博揚文化/2000)
多元創作:千手繆思(台北縣文化局/2007)
畫  集:鄉土詩情(聯鳴文化/1984)
吳德亮畫集Ⅱ(鹿港小鎮/1990)
本土心情(聯鳴文化/1996)
攝 影 集:人間茶(台北縣文化局/2008)
近看海峽兩岸之美(中國福建省美術館/2011)






第一章、台灣茶器的興起1.台灣宜興壺的消長
2.台灣茶器的發源與萌芽(吳開興、曾火漾、吳茂成)
3.台灣現代茶器的崛起與興盛
當代台灣官窯主人(蔡曉芳)
樸實中撼動人心(蔡榮祐)
手拉坯傳統壺工藝美學(曾財萬)
開啟台灣壺創作風潮(陳秋吉)
注入現代造型新生命(劉鎮洲)
超寫實國際陶藝名家(陳景亮)

第二章、茶器的品項與分類4.陶器與瓷器
茶器的材質與功能
百家爭鳴的台灣陶茶器
如何選購一把實用的陶壺
青花瓷、粉彩、鬥彩與貼花
5.茶器成形方式
手拉坯成形
拍身筒擋坯成形(林靖崧)
手捏成形(李茂宗、邱顯裕)
注漿成形
6.金屬、石雕與玻璃茶器
鐵壺與銀壺(黃天來)
石雕茶器(黃櫳賢、廖天照)
玻璃茶器
簡易泡好茶──飄逸壺

第三章、風起雲湧台灣創作壺7.功能與材質的創新
古逸壺與玄機壺(鄧丁壽、麥傳亮)
台灣岩礦壺的崛起(古川子、鄧丁壽)
粗獷中更見細膩(長弓)
鏡頭下的櫻花火舞(三古默農)
女性主義婉約注入(吳麗嬌)
野溪岩礦的飽滿熟韻(游正民)
手染元素與創意(洪錦鳳)
可愛教主原創風格(杜文聰)
8.質感、釉色與造型創意
紫色羊脂玉(洪文郁)
鐵鏽、螺絲、機械獸(張山、李仁嵋)
黃金鐵陶台灣泥(吳晟誌、劉映汝)
與火共生的亮麗釉彩(江玗)
玲瓏有致的釉色舞動(陳雅萍、鄭竣豪)
從肌理透出的色澤質感(李永生)
厚實飽滿的圓潤磚胎(楊正雍)
蛋糕、竹編、蓮藕壺(蔡佶辰、蔡忠南、林美雅)
9.台灣壺黃金傳奇
金水與金箔(鄧丁壽、劉世平、江玗、李幸龍、長弓)
新柴燒革命(吳金維、李仁嵋)
10.烈火嘉年華──柴燒壺
從火痕與窯汗出發(徐兆煜)
不完美的美學燃燒(李懷錦)
大地龜裂的省思(翁國珍)
火與土的共舞(李仁嵋)
低調奢華的金彩質感(詹文政、詹智勝)
粗獷中引爆幽雅光暈(何啟徵)
11.龍騰與鳥獸意象
龍騰意象(鄧丁壽、古帛、麥傳亮、戴竹谿、吳晟誌、陳景亮、林昭慶)
青蛙王子愛玩壺(林義傑)
企鵝、狗與生肖壺(廖明亮、徐兆煜)
九份山城招財貓(胡宗顯、郭青榕)
花鳥、瓜果與枯木(黃克強、吳政憲、謝鴻達)
12.多元材質的結合與詩畫的注入
生漆豔彩的注入(李幸龍)
金屬、木器與陶共舞(章格銘、吳遠中)
茶壺中的詩情畫意(曾冠錄、李茂宗、吳遠中、蔡建民、李永生)

第四章、茶海、茶碗、蓋杯與燒水壺13.茶海、茶碗與水方(戴竹谿、三古默農、吳金維、李仁嵋、古川子、江玗、劉世平、徐兆煜、林義傑、陳景亮、翁國珍)
14.絢麗多姿的現代天目
星光閃爍天目再起(蔡曉芳)
火焰紅艷窯變天目(陳佐導)
鈞窯釉變藍天目(洪文郁)
絲絲入扣兔毫天目(劉欽瑩)
內斂沉穩曜變天目(邵椋揚)
細膩深邃藏色天目(江有庭)
北宋柴燒建盞文藝復興(江玗)
蓄勢待發油滴天目(黃存仁)
15.蓋碗、蓋杯與茶杯(蔡曉芳、李永生、麥傳亮、鄧丁壽、陳雅萍、三古默農)
16.燒水壺與品水罐(陳景亮、曾冠錄、劉欽瑩、古川子、林昭慶)

第五章、茶席中的創意茶器17.茶盤、壺承、茶船與茶寵(徐兆煜、吳麗嬌、翁偉翔、章格銘、何建生、林義傑、吳晟誌、李仁嵋)
18.茶餾與茶倉
為茶品簡易焙火──茶餾(陳景亮、古川子)
存茶藏茶──茶倉(長弓、鄧丁壽、吳金維、陳明謙、李仁嵋、蔡海如、張山、吳遠中)
19.茶則、茶匙與茶荷(翁明川、鄭添福、林昭慶)

第六章、產業篇20.台灣的陶瓷博物館
鶯歌陶瓷博物館
苗栗陶瓷博物館
21.台灣的茶器產業
閃亮世界舞台──陶作坊
樂活、能量、極簡風──陸寶窯
擦亮台灣金陶──和成窯
推動台灣壺藝新風──當代陶藝館
22.黃金巧手補破壺


台灣擁有全球最負盛名的包種茶、烏龍茶、高山茶與東方美人茶,但1990年代以前,台灣茶人所使用的茶器,卻大多來自中國宜興。每當慕名而來的國際友人,懷抱「朝聖」的心情前往台灣各大茶區,品飲清香獨具的台灣茶品,卻往往為茶商或茶農引以為傲的宜興壺收藏感到錯愕。
英國本土雖不產茶,卻擁有世界十大品牌的紅茶,維多利亞時代所傳承的下午茶文化尤其風靡全球,不過,講究的英式下午茶必須搭配英國骨瓷茶具,一點都馬虎不得。
而日本第一茶鄉「金谷」,除了擁有全國首屈一指的靜岡綠茶外,當地的「志戶呂燒」也是日本數一數二的名陶,曾作為德川幕府的御用官窯。尤其十七世紀時, 大名茶人小堀遠州親自指導燒造茶器,更使得志戶呂燒名滿天下。其中尤以「祖母懷」茶壺最負盛名,是當時以「七度燒」秘法,歷經七次高溫燒窯才成功的名器。 赤茶色的胎土,覆以黑褐色或茶褐色的釉,那種樸實的色調與獨具風格的質感,以及硬度與防濕度極高的特色,至今仍是日本各地茶人與專業茶師的最愛。
台灣沒有好茶器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80年代,台北市立美術館、福華沙龍、春之藝廊等地就不乏陶藝家的現代茶壺創作展出;1997年坪林茶業博物館展 出陳景亮、劉鎮洲、李幸龍、黃政道等國內陶藝名家的手工茶壺與茶器,深受各界肯定。北投「曉芳窯」蔡曉芳大師的瓷釉與倣汝茶器名滿天下;陳秋吉、連寶猜夫 婦「陶源精舍」的夫妻杯一度引領風騷。邵椋揚、江有庭、江玗、劉欽瑩等人更成功將北宋「黑釉建盞」復活,作品深受對岸與日、韓等國收藏家的喜愛。吳金維的 新柴燒革命,將陶器燒出黃金的璀璨與貴氣。而鄧丁壽顛覆傳統出水方式的「古逸壺」更成功登陸中國大陸與東北亞,並與古川子聯手,將九二一大地震留下的落石 碾磨入陶,還原為令人讚嘆的台灣岩礦茶器,讓以凍頂茶名滿天下的鹿谷茶區,從此有了引以為傲的名壺。
經過數千年喝茶方式的不斷演變,茶 具可說「代有風騷」,如唐朝主要為瓷壺與瓷碗以及金銀為多,還有茶聖陸羽所推崇的越窯青瓷碗;至宋朝除了「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的景德鎮瓷茶 器外,更因鬥茶的風行而有建窯的油滴天目茶碗。明代則有宣德所產的白釉小盞,以及正德年間以後顯赫一時的江蘇宜興「五色陶土紫砂壺」等。在二十一世紀的今 天,台灣茶器也必將以多元繽紛的創作壺,在歷史的席位中一較長短。
中國大陸熱門購物網站上,曾有業者稱近一、二年為「台灣茶器元年」, 說開春伊始,北京馬連道、上海天山、廣州芳村、長春青怡坊、成都大西南等各大茶城,茶器的展售與交易就以台灣壺最為熱絡,也最受愛茶人青睞;並認為「台灣 有許多藝術家潛心投入茶器創作,不僅造型與釉色富於變化、創意也不斷超前翻新,正是廣受大家日益喜愛的最大原因」。中國著名鋦補名家王老邪也曾親口告訴 我,手上鋦補過的茶器比重,近年台灣壺已明顯有超越的趨勢。
顯然今天大陸朋友喜愛台灣茶器,與二、三十年前台灣各地風靡宜興紫砂壺的盛況幾乎如出一轍。瀏覽對岸眾多購物網頁,隨意可見台灣茶器爭奇鬥豔,其中不乏名家的辛勤創作,卻也常見甫出道的陶藝工作者漫天開價,令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但要全盤深入台灣的茶器談何容易?喝茶二十多年來,我除了不斷嘗試比較各種茶器的優劣特色,還要從博物館尋找先賢創作的蛛絲馬跡,拜訪前輩一路走來的艱 辛歷程。近十多年來更陸續深入採訪台灣各地的茶器創作人,從台灣頭北海岸石門的章格銘,到台灣尾屏東的詹文政、六龜土石流重災區的李懷錦,還有東台灣的黃 櫳賢等,總共拜訪了七、八十位藝術家與相關業者,經常還得自掏腰包購買價格不菲的茶器實際沖泡體驗。
世人提到中國四大奇書之一的《水滸 傳》,總會為作者施耐庵能將梁山泊108位好漢,每個人物不同的個性刻畫得神龍活現感到讚嘆,我雖沒有那麼大的能耐,但也希望盡可能為數十位壺藝家、約三 百多件作品的特色畫龍點睛。寫作過程儘管倍感艱辛,卻也不免有所疏漏,因為台灣從事茶器創作的藝術家何止千百?僅能就代表性與風格特色作為取捨了,還望書 中不及提到的朋友們諒解。




內文SAMPLE 台灣現代茶器的崛起與興盛
比較起中國大陸源遠流長的茶器,台灣起步雖晚,卻因為許多藝術家的競相投入,茶藝與現代陶藝兩種文化相互激盪交融,而能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無論 在材質突破、造型創意、實用功能、釉色表現與產業行銷等,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現,閃耀兩岸三地與國際舞台,深受愛茶人與收藏家的喜愛。

學者普遍認為:儘管台灣、大陸、香港都各自擁有深厚底韻的茶文化支撐,但不可否認在「現代」陶藝茶壺的發展上,台灣應居於「領先地位」,其中最大 的優勢除了茶藝文化的蓬勃發展,與陶藝風格的強烈注入,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則是文化人的積極參與,以及台灣多元繽紛的社會造就了無限的創意與可能。

與宜興壺作比較,台灣壺最大的不同就是具有較多的變化。台灣陶藝學會理事長游博文認為大陸改革開放雖始於1980年代初,經濟大幅起飛卻已在 1990年代末期,因此在現代壺藝的發展上,陶藝觀念的介入較晚,創作的表現也較為傳統;歷經數百年發展傳承的宜興壺雖提供了豐富養分,卻也不免成為創新 的包袱。台灣當代陶藝茶壺的發展,因為有茶藝與陶藝的雙重文化支撐,才能開創出今天兼具特殊性、開闊性、功能性、與風格性的壺藝特色。

今天眾所周知的許多陶藝大師,如林葆家、蔡曉芳、邱煥堂、蔡榮祐、李茂宗等,都曾在台灣豐盈璀璨的茶藝文化中,注入飽滿的陶藝文化新活水。而陳秋 吉與陳景亮「雙陳」,更在1980年代初期,台灣掀起巨大的創作壺風潮中,扮演開創並引領風氣之先的重要角色。1980年代後期,國外留學歸國的陶藝家如 劉鎮洲、范姜明道、陳品秀等人,面對當時茶藝文化蓬勃興起的台灣,也紛紛以茶壺做為創作元素,或直接投入茶壺創作的行列,不僅逐步將台灣茶器推升至學術的 境界,也對台灣茶器的創新求變帶來一定的影響。

當代台灣官窯主人──蔡曉芳
1974年,蔡曉芳首度以各界驚艷的「寶石紅釉杯」,開啟台灣茶器創作的序曲。此後即不斷接受各界如陸羽茶藝中心等委託,製作出系列經典茶器。 1978-1985年日本茶道更慕名來委託製作專用器物,以青瓷、青花與釉裡紅為主。1984年接受台北故宮博物院委託,為新設之「三希堂」研製茶具後, 「曉芳窯」更是聲名大噪。

兩岸普遍尊為「當代台灣官窯主人」的蔡曉芳大師,從傳統中創新火候,無論器形或用釉均堪稱無出其右者。他所燒製的紅釉、冰裂瓷、仿汝窯等所呈現的 色澤,無論圓潤玉肌的嬌黃、深沈飽滿的血紅、翠綠欲滴的碧,甚至粉青與豆青的樸實內斂、溫潤如玉等,將陶瓷的生命力鮮明地呈現。尤其有別於景德鎮製器從拉 坯、繪畫、燒製完全分工,各司其職,蔡曉芳則是從土質的選擇、篩選到造型、釉彩、燒窯等,全部一己之力完成,令人嘆為觀止。

1938年出生於台中清水的蔡曉芳,早年曾遠赴日本研習,在知名陶瓷家加藤悅三博士指導下研習。1975年在台北創設「曉芳窯」,從最早的80 坪、一個人開始,自己「校長兼撞鐘」地打拼,此後逐漸擴大規模,最多時曾有六十人的紀錄。以本身的藝術天分,與穩紮穩打的學習功夫,淋漓盡致地呈現中國陶 藝的風華。不僅多次代表我國赴海外展覽,數十年來深受層峰青睞,作為餽贈外賓禮物。作品榮獲故宮博物院典藏,也曾承作世界知名拍賣公司「蘇富比」十週年慶 致贈全球重要客戶的陶瓷贈品。就連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夫婦來台時,也指名要看蔡曉芳的陶作;已故國畫大師張大千更推崇說:「造型優美、用色精準、高雅古致, 感受中華文化內斂的人文神韻。」

 蔡曉芳回憶說,為了更精確掌握古人用釉的技術,早年曾徵得國立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同意,得以親睹陶藝典藏作品,並開始接下仿製故宮國寶的任務,將宋、元、明、清的珍貴陶藝複製,作為政府饋贈外賓的珍貴禮品。

對於選擇泥土與釉藥,在高溫下的膨脹係數間的各種搭配和變化,經過蔡曉芳不斷地探索、實驗,並翻遍專業書籍一一查證比對,終於能運用還原燒,層層 揭開古人陶瓷製作的秘術,從而破解古人用釉的技巧,從此仿古作品就出神入化,讓古物得以風華重現。他說用釉的技法有時是夢中得來,日夜一心鑽研,自然就融 會貫通了。

有感於近年台灣茗茶文化已深具特色,但茶具的品項卻顯不足,因此蔡曉芳以多年對宋瓷的研究為基礎,開創出一系列深具人文品味與美學內涵的汝窯茶器,之後更發展出許多單色釉茶具,如乳黃、牙白、定白、天青、鐵斑等系列。

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

茶鐺,茶露


此產品上有"練乳..."字樣 可能是綠茶加之的...
http://amatenbig.blog.fc2.com/blog-entry-176.html

茶露

ダンナが福岡市に行った帰りに

古賀SA で 買って来てくれました。


茶露 ちゃつゆ と読んで

見ためは カントリーマームで

味は 抹茶にミルク味がして
とっても おいしい~
茶鐺
煎茶用的釜。 吳融 《和睦州盧中丞題茅堂十韻》煙冷茶鐺靜,波香蘭舸飛。 陸遊 《西齋雨後》詩:香椀灰深微炷火,茶鐺聲細緩煎湯。 陳維崧 《浣溪沙·春日同史雲臣遠公買舟山游小泊祝陵紀事》詞:春水準如簟一般,茶鐺棋局委潺湲。好風吹去不須還。



 10.   部首 金 部首外筆畫 13 總筆畫 21
 注音一式  ㄔㄥ
 漢語拼音  ch n   注音二式  ch ng

古代一種有腳的鍋。如:「茶」、「藥」。

現在通用的平底淺鍋,用來烙餅或炒菜。
ㄉㄤ dang(02052)
 
唐代巩县窑出土的外茶叶末釉里白釉茶铛
    茶铛是 煎茶用具之一,在唐宋诗文中多次被提及。巩县窑位于河南巩县,是唐代重要的窑口,烧造品种丰富,除了白釉、黑釉、黄釉器外,还有著名的三彩器。该茶铛高 4.0厘米,口径9.6厘米。直口,深腹,圆底,下承三外撇式足,并附叶形把柄。器型仿唐代金银器,陕西何家村窖藏出土的文物中有此类金银器。不过此茶铛 外茶叶末釉、里白釉的组合施釉法,在巩县窑同类器中也属少见。




太平山民宿-玉露茶驛棧 玉蘭茶園 太平山民宿-玉露茶驛棧
玉蘭村的茶園風光別具風格, 氣溫宜人,置身在綠色世界裡,站在觀景亭放眼望去,蘭陽平原盡在眼底, 令人心曠神怡。 玉蘭村也是登往松蘿湖的入口處, 另外沿著破鐺坑溪,溯水入山, 約一小時腳程,又可發現一處清新可愛、不染塵囂, 極富神祕色彩的「玉蘭瀑布」, 瀑布區若能詳加規劃開發, 今後旅客到玉蘭村購茶觀景之餘, 順道抽空前往賞遊,定會一見傾心。

1. 餅
注音一式 ㄅ|ㄥˇ ㄔㄥ
漢語拼音 b  ch 注音二式 b ng ch ng
放在爐火上烙餅用的平底鍋,像個大鐵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