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日 星期四

"貢茶院" 杜牧 入茶山下題水口草市絕句

昨夜讀繆鉞全集第五卷: 杜牧研究

杜牧 入茶山下題水口草市絕句

提到 "貢茶院"

找到些:
貢茶院(始建於中唐大歷年間,位於長興顧渚山側的虎頭岩,曾是督造唐代貢茶——顧渚紫筍的貢茶作坊,距今有千年曆史。重建的貢茶院包括制茶作坊、茶宴廳、陸羽閣、金沙亭.... )


品茗三絕唐代貢茶喝出健康(圖)
2007年04月24日 08:10:15  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


如果說,中國能有一個地方被賦予“茶都”的美譽,人們也許總會聯想到盛產龍井的杭州,以碧螺春聞名的洞庭……可在從古至今的“茶家”眼裏,卻只有一個地方能背負如此盛名,這就是——浙江長興。

陸羽著書,流傳千古

說到長興,不得不提“茶聖”陸羽。

陸羽不僅精于茶道,也是中國古代茶文化的偉大傳播者。陸羽對茶懷有一種特殊的感 情,他經常同朋友們談茶,論茶,品茶、並對茶的種植、栽培、烹煮等了如指掌。把前人的經驗和自己的觀察加以總結後,陸羽寫出了聞名世界的《茶經》,也為自 己贏得了“茶聖”的美譽。而浙江長興,正是陸羽潛心研究茶道並著《茶經》之所。

陸羽在《茶經》中闡述道,飲茶有諸多益處,例如可以清熱解暑,消睡提神等,但其 意義絕不限于此。飲茶是一種藝術,是一種修養身心的手段,是一種無可比擬的精神享受。因此,陸羽特別講究茶的色、香、味,認為那種“以湯衝泡”的“庵 茶”,以及用棗、橘皮等再煮幾沸的茶如同溝渠間的棄水一般,不是真正的茶。這種可以用“精致”來形容的飲茶之道,在長興深深植根下來,並滲透到生活的點滴 之中。

  唐代貢茶,神韻猶存

長興和茶的淵源,不僅局限于“茶聖”和《茶經》。在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等名茶還 默默無聞的唐朝,產于長興顧渚山的紫筍茶,和產于廣東的荔枝一樣,成為當時的貢品。紫筍因芽尖呈微紫色,芽形如筍而得名。紫筍茶衝泡的湯色,碧綠如茵,清 澈明亮。舉杯鼻前,氤氳香渙散不凝,一絲一息,全是江南靈秀的味道。細啜一口,一種奇妙的感覺從舌尖傳至舌根。微苦而不澀,微甜而不膩,喉韻回甘,齒頰留 香,不覺間己品賞了生命的醇厚。陸羽在《茶經》中寫道:“紫者上,筍者上,野者上”,就是對紫筍茶的最高褒獎。

每逢茶季,湖、常兩州刺史奉旨入境督造貢茶,役工萬人,顧渚山立旗張幕,太湖裏 畫舫遍布,盛況空前。龍袱包茶,銀瓶盛水,每年分五批急程貢往長安。湖州刺史杜牧詩中曾云:“笙歌登畫船,清明十日前”,李郢詩中亦云:“十日王程路四 千,到時須及清明宴”。紫筍貢茶必須在清明前十日制好,清明節到京,以便在這天皇帝用它來祭祀和宴請王公大臣。凡清明節到京的茶葉,謂之“急程茶”。由于 當時皇室對紫筍茶的好愛,長興建起了大唐貢茶院,督造顧渚紫筍茶,這也算是有史可稽的中國歷史上首座茶葉加工場。

當時,不僅貢茶院內加工大量的紫筍茶,據記載,許多農家制作紫筍茶的景象更是引 人遐思。皮日休《茶舍》中寫道:“棚上吸紅泉,焙前蒸紫蕨。乃翁研茗後,中婦拍茶歇。相向掩茶扉,清香滿山間。”生動地勾勒出在農家加工紫筍茶的情景。其 順序是:先在棚頂上引好泉水,再蒸煮紫筍茶芽;蒸熟後由男子負責研成膏茗,再由中年女子放在模子裏拍打成型,最後烘焙。在焙茶時,即使將門窗關起來,其散 發出來的茶香,仍能彌漫整個山間。

現在,長興縣斥資一億元,對千年皇家貢茶院——顧渚山大唐貢茶院舊址進行保護性建設,作為2008年第十屆中國茶文化節的主會場。貢茶院包括制茶作坊、茶宴廳、陸羽閣、吉祥寺大殿、展廊等建築,屆時,遊客將有幸于貢茶院內品得絕世佳茗,重溫往日時光。

品茗三絕,交相輝映

“茶是水神,水是茶體,器益茶功”。對于好茶來說,好水、好壺如同知己,相映才能成輝。長興不僅有貢茶,也有貢水金沙泉,名器紫砂壺,合稱“品茗三絕”。

好茶與好水的淵源比比皆是。獅峰龍井虎跑泉,洞庭碧螺太湖水,武夷岩茶九曲溪,雁蕩毛峰大龍湫……而烹煎紫筍茶的用水也非當地的“金沙泉”不可。

唐代在進貢紫筍茶時,還必須用銀瓶盛裝金沙泉水,一並送到長安,所以有“顧渚茗金 沙泉”之說。金沙泉在顧渚山下,在唐代因“碧泉涌沙,燦若金星”而得名。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有詩讚道:“泉嫩黃金涌,芽茶紫璧截”。古之《品茗》一文中說: “金沙水泡紫筍茶得全功,外地水泡紫筍茶只半功”。用金沙水衝泡紫筍茶,色澤翠綠,蘭香味甘,齒頰留爽,口感濃鬱,乃茶與水之絕配。

紫砂壺,是長興茶文化的又一珍品,享有茶具之首的美譽,多次在國內獲獎。長興十 次制成“世界第一巨壺”,其中一把放在中國茶葉博物館大廳前,更為“長興紫砂”增色不少。長興的紫砂資源同陶都丁山同一礦脈,泥色紫而不姹、紅而不嫣、黑 而不墨。經過原料研磨調配,採用堆、捏、塑的手法,或松竹梅、瓜果、走獸為基礎造型,或秦鼎漢器、古玩、人物摹本。巨壺與孩童等高,小壺寸柄盈握,刻詩銘 畫,貴如珩璜,珍同拱璧,因此有所謂“覓得名人一壺,賽過無價之寶”的說法。(記者 胡楚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