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




封氏聞見記/卷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飲茶
茶,早採者為茶,晚採者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一本無“學 禪”二字。)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倣效,逐成風俗。起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舖,煎茶賣之,不 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類甚多。

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臨淮縣館,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請為之。伯熊著黃被衫、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茶熟,李公為 歠兩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鴻漸能茶者,李公復請為之。鴻漸身衣野服,隨茶具而入。既坐,教攤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畢,命奴子取錢三十(“十”一作 “七”。)文酬煎茶博士。鴻漸遊江介,通狎勝流,及此羞愧,復著《毀茶論》。伯熊飲茶過度,遂患風氣,晚節亦不勸人多飲也。歠,攤,教攤,故事,江介,通狎勝流,

吳主孫皓每宴羣臣,皆令盡醉。韋昭飲酒不多,皓密使以茶茗自代。晉時謝安詣陸納,納無所供辦,設茶果而已。按,此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亦足怪焉。

《續搜神記》云:“有人因病能飲茗一斛二斗,有客勸飲過五升,遂吐一物,形如牛胰,(一作“肺”。)置柈中,以茗澆之,(一本“澆之”下有“盡”字。)容一斛二斗。客云:‘此名茗瘕。’”



《封氏聞見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