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两茶属 黑茶类,其工艺发源、传承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境内,有140年历史。该地集山区、库区于一体,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优质的土壤和优良的气候,适宜于茶 树生长。安化素有“中国茶乡”之称,唐朝中期,所产“渠江薄片”茶成为朝廷贡品。宋朝熙宁年间置县时,“惟茶甲于诸州市”。明朝万历年间,安化黑茶定为销 往西北的官茶,占据欧美市场,曾有“无安化字号不买”之说。道光元年(1821),当地茶商为了便于运输,把收来的黑茶踩捆成小圆柱形,每支定为100两 (16两老秤),故称“百两茶”。 同治2年,江南镇边江村的几家茶农在百两茶的基础上,独创出千两花卷茶,重量为老秤1000两。当时,千两茶工艺传内 不传外,三、四十年后才收徒授术。新中国成立后,其工艺得到了一定范围的传承。目前,正在积极抢救这项工艺。
安化千两茶制作属手工操作, 实行土法生产。使用的工具有锯子、剖刀、刮刀、茶杈、湿布、灶炉、筛子、风车、蔑篓、抽屉、木棒、压杠、扎蔑等。其制作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制作黑毛茶, 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复揉、烘焙等5道工序,然后进行千两茶精深加工,黑毛茶经过筛分、拼配,再采用软化、装篓、踩压、扎箍、锁口、冷却、干燥等工序, 日晒夜露55天,遂成成品。
安化千两茶的主要特征是手工技艺精深,选茶准、烘茶干、装茶满、踩茶紧……等等这些流程,一环紧扣一环,一丝 不苟,精益求精,以质优取胜。其重要价值在于科技含量很高,从而获得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安化千两茶是中国最正宗的黑茶品种,享有“世界茶 王”的盛誉,堪称我国茶文化的“活化石”。安化是千两茶原产地。该县位于湘中偏北,雪峰山脉北部,资水中 游,是一个山区,又是一个库区。东与桃江、宁乡接壤,南与涟源、新化毗邻,西与溆浦、沅陵交界,北与桃源、常德相连。其地理座标,界于东经100°43′ 07″至111°58′51″,北纬27°58′54″至28°38′37″之间。东西长123.764公里,南北宽73.461公里,总面积 4950.25平方公里,是湖南省第三大县。总人口96万。安化还是中华祖源文化——梅山文化的中心发源地和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独特, 底蕴深厚,为世人所瞩目。千两茶是梅山文化中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的一种很具代表意义的载体,经过了产生、发展、鼎盛、衰落、复兴五个曲折而辉煌的历史时 期。
安化有“先有茶,后有县”之说。唐朝中期,此地所产“渠江薄片”茶成为朝廷贡品。唐朝末年,统领湖南的马殷称王建楚后,大力鼓励农民种 茶,既增加国民经济收入,又用黑茶向西北游牧民族交换战马,安化成了当时湖南黑茶的主产地,黑茶便是后来千两茶精制加工的原料。宋朝熙宁五年(1072) 设置安化县,朝廷对安化的认识就是“惟茶甲于诸市”。当时,官方就已建立茶马交易的茶马司机构。熙宁七年(1074)设有收购茶叶的茶场司和向西北少数民 族买马的买马司。元丰四年(1081),合两司为一,称为茶马司。朝廷司茶机构的设置,极大地促进了安化黑茶业的发展。
千两茶的功能性成 分是茶复合多糖类化合物、儿茶素和氧化产物黄烷醇类氧化基合物,能促进血液循环、控制动脉硬化、帮助消化、防治糖尿病、平衡血脂血栓。这些特殊功能,是其 它茶类不可替代的安化的黑茶,分散茶、紧压茶两大类。散茶类中有引茶、天尖、贡尖、生尖等多种;紧压茶类中有花卷、花砖、茯砖、黑砖茶等。见于文献记载的 《明会典•茶课》说:“弘治三年(1490),令今后进贡番僧该尝食茶…… 不许于湖广等处收买私茶,违者尽数入官”。番僧,指西藏喇嘛。他们常组成上百人的朝拜团至京师礼服朝贡。回藏时,绕道湖广收买私茶。这种私茶就是黑茶,而 湖广黑茶又主产于安化一带。安化黑茶滋味浓厚醇和,而且产量多,价格又便宜,在吸引西藏僧人绕道来收购的同时,还吸引了陕西、山西等地的茶商争来安化收 购,以至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形成弛禁之争。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御史李楠以湖南茶叶行销西北妨碍茶法马政为由,请朝廷禁运。另一御史徐侨则提出相 反的意见说:“汉川(汉中和四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下。湖茶之行销,无妨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认为安化黑茶对西北游牧民 族有利,不宜禁止。万历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批准颁布《黑茶章程》,安化黑茶正式定为销往西北的官茶。
踩茶
压茶
偿茶
历史悠久
清代道光元年(1821)制作的百两茶,就是千 两茶的前身,以此为起点计算,至今已有186年的历史。正宗千两茶产生时间晚于百两茶40多年,足足走过了140年。从时代划分看,经历了中国封建帝制社 会(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华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其间,历经坎坷,有兴有衰,兴衰与共,世 间沧桑见证了它的变迁过程。这种源远流长的历史,意寓着博大深厚的茶文化。
民俗独特
千两茶源 于梅山腹地,这里的民俗淳朴而独特。千两茶一旦面世,就紧紧地与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结合在一起。制茶、饮茶蔚然成风,一直延续至今。当时,土著居民“不 求大碗吃肉,唯求小碗喝茶”,尤其爱喝本地特产千两茶,达到淡泊清新、甜中略苦的茶生活境界。喝前,用铁锯将千两茶切片,然后用茶刀将切片再切细,放于茶 具中,最后加热开水沏泡。可见,千两茶茶俗是安化最具特征的民俗。
工艺精深
制作千两茶,使用简陋的工具,进行手工操作,算得上土法上马。其外观也并不华美,几近土气土色。然而,它的制作工艺很讲究。选茶准、烘茶干、装茶满、踩茶紧……等等这些流程,一环紧扣一环,以质优取胜。只要细细研究,就能发现千两茶工艺的博大精深。
传承顺畅
毋庸讳言,千两茶制作工艺中确实藏有奥秘。产生一段时期来,从不向外泄露半点机宜。而在内部,总是一代接着一代地传承下去。数十年后,正宗传人才向外传授技术。新中国成立后,千两茶工艺从广度上打破了禁锢,开放式地传播,使之发扬光大。
效益可佳
古往今来,千两茶以其自身的优势和无法替代的作用,赢得了可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按现行市场价,去年产品每支销价为3000元左右,利润率高。特别 是,国际社会称誉安化千两茶为“世界茶王”(出自台湾茶学专家曾至贤《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一书)。国内外一批专家学者一致认定千两茶:“世界只 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益阳有,益阳只有安化有”。安化千两茶在各级行政区域里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得以充分凸显出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