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日 星期四

一杯茶 竟含22種農藥;研究發現一個優質茶包竟然泡出幾十億塑料微粒

研究發現一個優質茶包竟然泡出幾十億塑料微粒

A cup of tea圖片版權GETTY CREATIVE STOCK
Image caption《獨立報》報道指出,雖然熱愛茶的英國人可能認為普通茶包只是由茶和紙製成,但實際上估計96%含有聚丙烯。
加拿大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茶葉愛好者在杯中浸泡一袋鍾愛的優質茶葉包時,使數十億飲入塑料微粒進入體內。這項研究再次表明,在工業化時代人們不經意就會吃下或喝下大量微塑料。
人類從發明塑料到大規模工業化的運用後,微塑料在環境中、自來水和瓶裝水以及某些食品中隨處可見。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當你在喝高溫水沖泡的茶包時,可能喝下了數十億顆的塑料微粒。

塑料茶袋(袋茶)

大多數茶包都是用濾紙(也可能包含塑料和其它化學成分)做的,但一些高檔品牌已經改用一種塑料網袋來代替他們的產品。
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需要就微塑料對健康的影響進行更多的調查,這種塑料被定義為塑料微粒(直徑小於5毫米)。
為此,他們在市場上購買了4種不同的包裝在塑料茶袋中的袋茶(茶包)。
研究人員取出茶,將空茶包放入加熱到95攝氏度的水中,就像他們在沖泡茶時一樣。
他們發現,一個塑料茶包能將大約116億個微塑料和31億個更小的納米塑料顆粒釋放到熱水中。
這些顆粒肉眼完全看不見。
發表在《環境科學技術》雜誌上的這項研究稱,從茶包包裝中釋放的顆粒含量比以前在其他食品中報告的塑料含量高出幾倍。

類似瓶裝礦泉水

參與此項研究的研究員勞拉·埃爾南德斯說,他們對於茶袋釋放出來的塑料微粒數量感到驚訝,可以與其它研究比如瓶裝水中釋放的塑料微粒記錄一比。
她說,這種差異可能部分由於他們的研究集中在最小的顆粒上,無論是微塑料(大約一根頭髮的厚度)還是納米塑料顆粒,後者比前者小1000倍。
但她也說,這可能是由於這是一塊塑料至於沸水中,而不是室溫的水。
Teabag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科研人員認為,沒有必要用塑料製造袋茶(茶包),這不僅讓你吃了塑料,還增加了環境負擔。
埃爾南德斯女士指出,對於那些希望減少塑料使用量的消費者來說,這是一個讓他們更加了解自己所購買產品情況的機會。
她認為,沒有必要用塑料製造袋茶(茶包),這不僅讓你吃了塑料,還增加了環境負擔。
世界衛生組織(WHO)2019年8月發佈的分析報告說,飲用水中的這種塑料微顆粒似乎沒有對人體造成危害。
但世衛組織也表示,雖然人體不大可能吸收粒徑大於150微米的微塑料,估計對較小顆粒的吸收也有限,但對納米顆粒等極小塑料微粒的吸收率可能較高,只是這方面數據目前還極其有限。世衛組織呼籲對這個問題進行更多的研究。

英國和中國的茶袋情況

英國《獨立報》就此發表的評論報道稱,作為一個熱愛茶的國家,英國人每年消費約602億杯茶。
報道指出,雖然英國人可能認為這些茶包只是由茶和紙製成,但實際上估計96%含有聚丙烯:一種用來密封它們並確保它們保持形狀的塑料物質。
在中國,也存在類似情況。環保人士很早就指出,很多茶包不是可以完全生物降解的,而是含有一個聚丙烯骨架。
在中國銷售的很多袋茶使用無紡布材料製造茶包。無紡布一般也是採用聚丙烯材料製成。
聚丙烯(Polypropylene,簡稱PP)是一種半結晶的熱塑性塑料。




2014
獨家追蹤!一杯茶 竟含22種農藥
賣場、超商、早餐店茶飲 大檢測 逾13%農藥殘留超標

撰文 / 李建興、許瓊文、林麗娟
出處 / 今周刊 931期
關聯關鍵字: 茶葉, 農藥, 食安, 特別企畫, 931
2014/10/23

「茶」是台灣人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的飲品,根據《今周刊》調查,市售的茶葉、茶包嚴重充斥著農藥殘留,在我們檢驗的53項產品、共58個樣本中,即有7項產品農藥超標;而未超標的,則出現一款產品同時殘留22支農藥的情形。 專家研判,這些農藥殘留超標或支數過多的茶,極可能混充了進口劣質茶所致。 你我到底喝下了什麼?
當全台民眾深陷黑心油風暴時,同樣被視為民生必需品的「茶」,安全恐怕也亮起了紅燈!根據《今周刊》的檢驗與調查,你的一天,從早餐店熱騰騰的紅茶、辦公室茶水間的茶包,甚至閒話家常時泡的高山茶,可能早已將一、二十種農藥統統吞下肚!

今年九月,正當知名老茶行嶢陽爆出旗下產品混有中國劣質茶之際,一位經營茶行十多年的老闆向本刊透露,市面上一斤要價數千元的高級罐裝茶葉,以及各大通路販售的茶包,充斥著品管不良的問題,「其中,農藥殘留問題,比想像中的嚴重!」

根據台灣製茶公會統計,台灣每年茶相關消費金額就高達八百五十億元,其中在各大通路販賣的瓶裝茶就占了二百五十億元,而早餐店、連鎖手搖杯店等茶飲市場亦高達三百五十億元。茶葉農藥問題,茲事體大,因此我們展開追踪,發現了「農藥超標」與「農藥多種」兩大問題。

發現1:茶葉農藥過量!

本刊決定先從賣場的茶包、罐裝茶葉查驗起。九月十九日至全聯超市採買,一進賣場,旋即看見賣場內兩排貨架,擺滿了四、五個品牌、數十款商品,顯見「茶」已是現代人相當仰賴的飲品。

《今周刊》先買了包括T世家、天仁茗茶、立頓、台灣農林、華泰茶莊等知名品牌的盒裝茶包共十一款,以及向福梨、梨桃、禹蜜等茶區的茶農購買了三款高山茶,送至台灣檢驗科技公司(SGS)檢驗。後來再於九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和十月二日再次前往全聯、家樂福、OK便利商店以及在網路購買樣本,而此次蒐集的產品除了茶包、罐裝茶葉外,更擴及到市售的寶特瓶茶飲。
在統整所有檢驗結果後,我們發現本刊送驗的五十八個樣本中,除了十款從便利商店購買的瓶裝茶飲皆未檢出農藥外,其餘四十八個樣本,統統都有農藥殘留,其中七項產品、共八個樣本更違反了農藥殘留的國家標準,等於逾一三%農藥殘留超標(見發現1表)。

驗出四種殘留農藥過量
長期大量接觸,恐有風險


最令人關注的是,桔揚公司所生產的T世家蜜香紅茶,本刊前後送驗了兩個同商品的樣本,居然兩次都驗出了農藥賽果培(Thiacloprid),數值分別為○.○六七三ppm和○.○九ppm,都超出國家標準○.○五ppm。

另外,T世家茉香綠茶則驗出了○.一六ppm的毆殺松(Acephate),也是超標(台灣容許量為○.○五ppm以下)。至於T世家伯爵紅茶包、T世家阿里山高山茶以及桔揚另一自有品牌「卡薩」的大麥紅茶、台灣農林代工生產的家樂福仙女紅茶則驗出了芬普尼(Fipronil),檢出值分別是○.○○八、○.○一、○.○○四和○.○○五ppm,都超出了標準值○.○○二ppm。其次,我們向茶農訂購每斤要價高達三千一百元的福梨茶區春茶也驗出了○.一ppm的撲滅寧(Procymidone),竟然也是違標商品(容許量為○.○五ppm以下)。

對此,林口長庚腎臟科系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指出,在驗出的農藥中,雖然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尚未將芬普尼、毆殺松、賽果培,以及撲滅寧列為致癌物,但芬普尼經動物實驗發現,服下後會出現呼吸異常、身體顫抖、攝食量減少、肝腫大等情形,並出現甲狀腺腫瘤,人體長期大量接觸恐有風險。毆殺松則在動物實驗後,也發現會引發肝癌,長期暴露則會產生頭痛、頭暈現象,重度則有昏迷現象;而賽果培在針對雄鼠和雌鼠的實驗中,分別罹患甲狀腺癌和子宮頸癌;至於撲滅寧則是一種會干擾性荷爾蒙的藥劑,長期暴露可能導致不孕,「總之,農藥一旦違規使用,就不能輕忽!」顏宗海說。

發現2:農藥支數過多!

不只農藥超標,本刊還發現送驗的產品中,普遍存有殘留農藥支數過多的問題。根據農委會茶業改良場文山分場場長巫嘉昌表示,若按正常作業程序,一般茶樹每季從生長到採收,頂多只會噴灑六到八種農藥,而經過正常代謝後,驗出的農藥殘留在茶葉的支數理應更少。但從這次的報告中,農藥殘留十支以上的(含十支)就多達十個樣本(見發現2表)。

而其中還不乏有產品檢出的農藥支支都合標,但卻殘留著一、二十支的農藥。如T世家抹茶粉就殘存著二十二支農藥,而T世家冷泡茶烏龍茶則有十四支殘留。值得一提的是,除了T世家,其他廠牌亦有相同的問題,拿本刊在全聯購買的天仁高山烏龍茶(罐裝茶葉)和聯合利華製造的立頓茗閒情凍頂烏龍茶(盒裝茶包)來說,都出現了十支的農藥殘留。

機制相同、只是名稱不同
同一類農藥,為何重複使用?


「這表示,這些茶在產製過程中,不但是濫用農藥,還極有可能超量噴灑,否則怎麼都沒代謝掉?」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在看過本刊送驗的檢驗報告後直呼:「太誇張了!」他並憂心忡忡地指出,同類農藥只要擇一噴灑即可,否則就有重複用藥的疑慮;換言之,農藥支支都沒有超出國家標準,但其中若有多款農藥屬於同一個作用機制,對人體的傷害還是累加的。
為此,我們根據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簡稱藥毒所)所出版的《農藥作用機制分類檢索》,一一比對T世家抹茶粉中驗出的二十二支農藥,結果發現其中賽洛寧、賽扶寧、畢芬寧、芬普寧、百滅寧、護賽寧六種農藥的作用機制,都同屬於「鈉離子通道調節」作用,等於同一類的農藥重複用了六次。

根據二○○六年美國加州大學的環境毒物專家泰隆.海斯(Tyrone Hayes)率領團隊,花費四年時間研究農藥殘留對青蛙的影響,發現田間因多重農藥混合使用,就算是劑量按照規定,卻因為混合支數過多,最後仍讓田裡三成五的青蛙死亡,而存活下來的,則有發展遲緩的問題。

牛津大學生化博士、朝陽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陳耀寬提醒:「就算殘留的農藥分屬不同類型,但由於化合物彼此之間有加乘作用,容易擴大藥性,風險不容小覷!」

與天仁、立頓齊名
知名品牌「T世家」也出包


對於單一產品同時存有二十二支農藥,藥毒所所長費雯綺皺起眉頭說:「的確是多了一點!」她甚至表示,一旦精算過後發現風險過高,就算每支農藥都沒超標,仍要通報相關單位啟動風險預報,針對廠商或產地農民進行調查。

在《今周刊》這次大規模的查驗行動中,發現桔揚公司旗下的問題產品數量最多,光是農藥超標的樣本就多達六項。而當我們進一步了解後,發現桔揚的規模相當大,在一般賣場通路、小包裝茶的品牌裡,桔揚的「T世家」品牌,與天仁茗茶、立頓,並列為台灣三大茶包品牌。

就商業茶飲市場(供應飲料廠、餐飲通路營業用)而言,業界人士的推估,桔揚堪稱台灣最大供應商之一。

若以單一產品來看,桔揚的「茉莉綠茶」,也就是一般常見的香片,是全台銷售量最大、販售歷史最悠久的產品,負責人兼總經理周文裕也是首位台灣茶商到越南導入茉莉花、綠茶種植技術、生產茉莉綠茶的第一人,光泉最早的茉莉蜜茶原料正是來自桔揚。

桔揚去年整年度的營業額六億元,該公司自有品牌(含T世家及卡薩)僅占營業額一成,其中大約有一半的營業額,來自於「盤商批茶」,銷往各大餐飲通路,如早餐店、手搖茶飲店等。

為了一探究竟,我們兵分二路,一面針對手搖茶店的飲料進行抽驗,另一面則正式邀訪周文裕,實際進廠參觀該公司的運作狀況。

我們前往上班族最常購買的清心福全、清玉、茶湯會、CoCo都可、50嵐等知名連鎖茶飲店,分別購買旗下最夯的商品,包括清心烏龍綠茶、50嵐四季春、清玉翡翠檸檬茶、茶湯會翡翠檸檬、CoCo都可裸茶輕焙烏龍,進行送驗,皆未檢出任何農藥。

國內產量不足,得從國外進口茶葉
源頭茶葉品質不易管理

但對手搖杯店的茶,全測不出農藥殘留,吳家誠並不認為這些茶都沒問題,他指出,由於茶葉泡成飲料後,除了濃度稀釋,農藥遇水後也會暫時解離,導致在儀器上偵測不到農藥,「我不相信這些飲料店會用多好的茶,更不可能沒有農藥,只是一時看不出來罷了!」

而至於直擊桔揚公司的部分,本刊發現,該公司位於桃園大溪,建築物外觀看起來相當不起眼,但進到內部,倉庫堆滿了紙箱,工人們忙進忙出的搬貨、理貨,可看出桔揚的業績並不差。

周文裕透露,工廠投資在廠房設備的費用,前後至少兩億元左右,廠內有一台來自義大利的全自動裝配機,造價上千萬元,只需要一個人操作,從原料裝配到品管、裝盒,一次完成。
「這台機器全台灣只有我有。」周文裕驕傲地說,這台機器的特色在於,茶包上的線不用訂書針。

在桔揚工廠內,可以看到印著「鮮茶道」以及知名早餐店「萬佳鄉」的標誌裝箱準備出貨。

桔揚公司從越南、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等地進口紅茶、綠茶原料,經過篩選、拼配、加工等過程,調配出各品牌想要的味道。

周文裕對於台灣政府的茶葉農藥殘留規範與國際標準不一,感到不以為然。他說:「賽果培這支農藥,歐盟可以有十ppm、日本有三十ppm,但台灣是○.○五ppm。」「有些農藥,台灣的規定遠比國外寬鬆,例如護汰芬(Flutriafol),台灣可以允許三ppm,但在日本、歐盟則分別是○.○一ppm和○.○五ppm;合芬寧(Halfenprox)在台灣可以有五ppm,歐盟、日本卻只有○.○一ppm。」

他甚至自爆去年嘉義縣衛生局驗出知名飲料連鎖店的茶葉中含有「賽果培」農藥超標,桔揚正是供應商,因此被主管機關開罰六萬元,同時也被客戶依據合約要求七十五萬元賠償金,同時停止供貨。周文裕無奈地說,「如果有人要搶你生意,就會有這種事,隔天馬上有人接手賣給客戶。」

儘管周文裕滿腹委屈,一位茶界人士卻不以為然:「拼配茶(指將不同產品的茶相混,依比例調配出特定的口味)即使已是量產茶的慣性,但不能忽略產品安全,尤其不能讓農藥超標或支數過多!」

檢討1:大廠品管出問題、 拼配茶成農藥漏洞

多年來,一直向不同茶產區收茶、拼配經驗豐富的翰林國際集團董事長涂宗和就表示,相對於歐美及中國,台灣為小農制,每一位農民的耕作面積只有二、三公頃,因此大型茶商若要大量製造茶品,無法只跟單一農民購買,得向不同農民、甚至不同的產區和國家收茶。

對此,巫嘉昌證實,以二○一三年來說,台灣茶葉的內需量就高達四萬一一二四公噸,但本土產量只有一萬四七一八公噸,扣掉外銷的三七八一公噸,等於有三萬多公噸需要仰賴進口,因此混茶已是國內茶產業中既存的事實。

涂宗和指出,由於大型茶商茶葉來源廣泛,間接造成源頭茶葉品質不易管理,特別是上游供貨農民的用藥情形更難以掌控,「這正是何以市售量產茶包、茶飲店、早餐店的業務用茶會容易有農藥超標或支數過多的問題。」

涂宗和認為,大型茶商在追求貨源穩定之際,應嚴格管控上游農民的農藥使用,許多優質茶商除了嚴格要求契作茶農用藥得向茶商報備,也有茶商限定茶農只能使用茶商提供的農藥,方便控制用藥品質和數量。

對此,巫嘉昌無奈地指出,事實上台灣本土生產的茶,在農委會的輔導和監控之下,不會有太多的問題,而由國外進口茶葉來拼配(即俗稱的混茶),就得要再經過更嚴格的源頭控管。

檢討2:小農用藥觀念不佳、政府控管有問題

茶葉農藥殘留問題,除了大型茶商的管理系統有漏洞,農民的用藥觀念不佳也是問題的根源。根據農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去年全台農藥使用量高達九六三二公噸,如果以台灣目前耕地面積七十九萬九八三○公頃來計算,每公頃使用的農藥是十二.○四公斤,是英國的四.二五倍,甚至比中國的十一.○一公斤還要高。

目前政府相關單位僅針對單一農藥的殘留容許值、使用方法、安全採收期訂出規範,但對於殘留支數和農藥總濃度並無標準,因此才會出現如本刊所查驗的「合標卻不安全」的怪異現象。
曾獲得有農業奧斯卡獎之稱「神農獎」的鹿谷茶農張富欽表示,由於茶葉產製過程十分繁複,照料也很費工,農民為了增加產量、提高品質,噴灑農藥的狀況尤其嚴重,加上許多農藥商為圖利潤,向農民推薦及販售問題農藥,使得茶葉農藥殘留違規事件層出不窮,影響消費者的健康。他建議,政府農政單位應提倡、教育農民安全及減少用藥的知識,改變台灣茶農過度用藥的陋習,方能提高茶葉安全品質。至於《今周刊》此次所檢驗出的結果,本刊亦於截稿前一天(十月二十日)即已詢問農藥主管機關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看法,惟至截稿當天(十月二十一日)晚間,仍未獲任何回覆。

沒有留言: